本报记者 梁 莹 本报通讯员 徐艺萍 “创客精神”作为大众创造和社会创新力量的代表,不仅为“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动力,也点燃了大学生们的“创业梦”。
如果说,创业是大学生就业寒冬的“破冰”之始,那么,他们如何才能赢得属于自己的“春天”呢?
第一个“吃螃蟹”赚到了“第一桶金”
在半岛星空体育·(中国)官方网站校园,市场营销专业大三学生孙宇航正忙着给桂林远航户外公司团队成员们布置近期工作。在同学眼里,孙宇航是名大三学生,而在公司里,他则是管理着一拨手下的“孙总”。一年前,孙宇航就注册了国家工商营业执照,成为该校首位正式创业的在校生。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一开始并不被人看好。有人说,大学生本应以学习为重,搞创业只是望眼“浮云”。面对这些,孙宇航却坚持着自己的理想。“我喜欢户外的大自然,也喜欢跟朋友在一起快乐的感觉,更想把这种自由的畅快与更多的朋友分享。”执着的一个小梦想,被一个偶然机遇点燃。大一时,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参加了全区大学生创业大赛,精准的市场定位和合理的营销方案得到了评委们的一致好评,创业项目策划也一举获得大赛银奖。
奖励给他带来了创业的勇气。凭着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闯劲儿”,他决心把“金点子”变成人生的“第一桶金”。
“就算是赔本买卖,我也要尽力做到让客户满意。”凭着坚持和诚信,他终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渐渐站稳了脚跟。在孙宇航的努力下,如今远航户外已发展成小有名气的大学生创业品牌。今年,他还代表学校参加了广西大学生创新创业优秀成果展示会,成为展会上颇受关注的一大亮点。
如何把“潜力股”发掘成“绩优股”
孙宇航只是众多校园“创客”成功的一个例子。但事实上,调查显示我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仅为2%左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都说大学生创业是“潜力股”,那么,究竟是什么迟滞了校园“创客”们成功的脚步?
国家高级职业指导师李宗玲多年来一直关注着大学生创业问题,她认为,缺乏创业指导是大学生创业难的重要原因之一。“大学生创业有激情,但社会经验不足,也缺乏创业相关知识,如果没有有效的指导,大学生创业很容易导致失败。”李宗玲说。
如何把“潜力股”发掘成“绩优股”?“不仅仅要转变大学生的创业观,更要把指导的着力点放在培养大学生应用能力上,学而会用,才能创出新的市场空间,创业才有可能成功。”桂航工商管理系主任葛莉表示。
市场营销专业是该校首批举办的本科专业之一,在培养方案设计之初,学校就把教会学生如何“创市场”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为了提升学生应用创新能力,学校还特别注重培养大学生实践与应用能力,定期开展的校园营销大赛、走进企业顶岗实习等创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真刀真枪”地与市场过招,在实践中了解企业运行规律,为创业积累了宝贵经验。
此外,学校每学年在“桂航大讲坛”开设10场以上创业就业专题讲座,实行学分化管理,邀请创业成功的企业家和知名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与大学生面对面交流感受,为大学生传授创业与管理经验,拉近了大学生与创业的距离。
在创业教育的影响下,桂航学生创业积极性明显提高,在历年全区高校大学生“创青春”创新创业大赛中屡获佳绩,大学生创业率居全区高校前列。
“创新工厂”有效孵化“创意”
“有的创业项目市场前景看好,但往往由于技术、设计、融资、市场等原因,项目难以‘落地’,在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我们专门设立‘创新工厂’,为创业大学生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如何有效地为有创业意愿的学生服务?该校团委副书记唐韬如是介绍。
徐冰和他的花草小铺就是“创新工厂”的受益者。创业伊始,徐冰就遇上了难题。之前,他租用的店面租金高,而且由于不了解市场,产品几乎没有销量,入不敷出,周转困难,眼看着创业就要‘黄了’。“‘创新工厂’为我‘订制’了一套新的营销方案,导师们还帮我申请到了校内创业场所,我对自己未来的创业路又有了信心。”徐冰说。
“创新工厂”有若干个功能明确的“车间”,每个大学生创业项目,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入工厂“深加工”,得到更优化的项目实践方案。唐韬介绍,基地还有一支由专业教师、行业专家、创业校友组成的大学生创业导师团,时刻在“创新工厂”待命,合力当好参谋,为创业大学生提供有效帮助。
网易新闻网址:http://news.163.com/15/0605/08/ARB4PCKL00014Q4P.html
新浪网网址:http://gx.sina.com.cn/edu/jiuyezhitongche/2015-06-05/074015097.html